> 资讯列表 > 正文

梦中的记忆

我小时候生活在内蒙古呼伦贝尔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,这里有白桦林、柞木林、松树林,记忆中的莫力达瓦旗有一望无际的草场,挥镰而就的羊草垛,一眼看不到头的麦田和黄豆地,满地的土豆在黑土地的衬托下金光闪烁,连绵起伏的丛山峻岭,潺潺流水的小溪,还有低头吃草的羊群,撒欢儿奔腾的马群,以及侧卧咀嚼的牛群。记忆中的桦树皮里边的那层是能拨出来写字的,外面的那层就当柴烧了,记忆最深的是做大轱辘车需要一些工艺的,每家自用的大轱辘车都是自己做的等等。

白桦树是冲着阳光生长,密细高是白桦林的特点。小时候对白桦林的认知就是成片的密密麻麻白桦树又细又高,冬天拿着斧子去山上砍一片,赶着牛车拉回家,放干后截成小段落成方块剁留着做饭或冬天取暖。

      长大后慢慢的才知道,它的形态特征属乔木,高可达27米;树皮灰白色,成层剥裂;枝条暗灰色或暗褐色,无毛,具或疏或密的树脂腺体或无;小枝暗灰色或褐色,无毛亦无树脂腺体,有时疏被毛和疏生树脂腺体。叶厚纸质,三角状卵形,三角状菱形,三角形,少有菱状卵形和宽卵形,长3-9厘米,宽2- 7.5厘米,顶端锐尖、渐尖至尾状渐尖,基部截形,宽楔形或楔形,有时微心形或近圆形,边缘具重锯齿,有时具缺刻状重锯齿或单齿,上面于幼时疏被毛和腺点,成熟后无毛无腺点, 下面无毛,密生腺点,侧脉5-7(-8)对;叶柄细瘦,长1-2.5厘米,无毛。果序单生,圆 柱形或矩圆状圆柱形,通常下垂,长2-5厘米,直径6-14毫米;序梗细瘦,长1-2.5厘 米,密被短柔毛,成熟后近无毛,无或具或疏或密的树脂腺体;果苞长5-7毫米,背面密被 短柔毛至成熟时毛渐脱落,边缘具短纤毛,基部楔形或宽楔形,中裂片三角状卵形,顶端渐 尖或钝,侧裂片卵形或近圆形,直立、斜展至向下弯,如为直立或斜展时则较中裂片稍宽且 微短,如为横展至下弯时则长及宽均大于中裂片。小坚果狭矩圆形、矩圆形或卵形,长1.5 -3毫米,宽约1-1.5毫米,背面疏被短柔毛,膜质翅较果长1 /3,较少与之等长,与果等宽或较果稍宽。其生长环境喜光,不耐荫。耐严寒。对土壤适应性强,喜酸性土沼泽地、干燥阳坡及湿润阴坡都能生长。深根性、耐瘠薄,常与红松落叶松山杨蒙古栎混生或成纯林。天然更新良好,生长较快,萌芽强,寿命较短。它的分布范围是产于东北、华北、河南、陕西、宁夏、甘肃、青海、四川、云南、西藏东南部、新疆北部。生海拔400-4100米的山坡或林中,适应性大,分布甚广,尤喜湿润土壤,为次生林先锋树种。我国大、小兴安岭长白山均有成片纯林,在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山区、西南山地亦为阔叶落叶林及针叶阔叶混交林中的常见树种。[1]苏联远东地区及东西伯利亚、蒙古东部、朝鲜北部、日本也有。其基本用途可用作胶合板细木工、家具、单板、防止线轴、鞋楦、车辆、运动器材、家具、乐器、造纸原料等。其保健用途桦树汁取自我国大兴安岭境内原始森林中的野生白桦树,是一种无色或微带淡黄色的透明液体,有清香的松树气味,含有人体必需且易吸收的碳水化合物、氨基酸、有机酸、及多种无机盐类,含有香精油、桦芽醇、皂角甙化合物、细胞分裂素等等。

      柞木和桦木不一样,家里养蚕主要用的是柞树叶子,冬天养牛也是柞树叶子,冬天在悬崖峭壁顶部用斧子砍倒一片,两年后作为木耳的采摘基地,它还可用来做自家院子的围墙,几年后每到雨后都可以采摘木耳,当然了做家具也是首选,冬天取暖也是首选。

柞树又称栎树、橡树,壳斗科栎属树种的统称。是一种以其叶作柞蚕主要饲料的经济树木。为落叶或 常绿乔木 ,少数为灌木。叶缘有锯齿,少有全缘。雄花 柔荑花序 下垂,雌花单生于总苞内。坚果单生,果皮内壁无毛,不发育的胚珠位于种子基部之外侧。约有300种,亚洲、欧洲、非洲、美洲均有分布,中国、前苏联、美国、印度等国家,有丰富的柞树资源。中国有柞树60余种,柞林面积约有1亿多亩。以黑龙江、辽宁、吉林、内蒙、山东、河南、贵州、广西、安徽、陕西、四川等省区为多。垂直分布从平地到海拔3000m的高山均能生长,在四川中部高山栎可生长在海拔4600m处。柞树叶含有水分、蛋白质、碳水化合物、脂肪、灰分、纤维素等成分,柞蚕喜食。柞树除其叶用饲养柞蚕外,木材坚固抗腐性强,在建筑上有广泛用处,还可加工制作家具,烧制木炭。橡实含淀粉较多,可用来制作橡酒、酒精、淀粉、橡油等。也可做饲料。从柞树树皮、叶片、壳斗、橡实中提取的单宁,是制革工业、印染工业和渔业上所必须的材料。栓皮的皮层较厚可作工业上的软木材料。柞木还可培养木耳、香菇和密环菌等多种食用菌。

       儿时的记忆这里是山高、路陡、林密,草场农田一望无际,马群、牛群、羊群散布在草甸子中,夏天漫山遍野的桔梗,冬天零下四十多度的冬天,在齐腰深的白雪上玩着雪橇,打着雪仗,冬天里狍子、野兔、野猪随处可见,我最辉煌的战绩是一次性扛回两只狍子和六只野兔,还有一筐扣住七只沙半鸡,秋天黑熊来到玉米地里捣乱,田边高脚屋的铧犁头的敲击声在警告着黑熊和野猪,这,不是撰写,是儿时的记忆。

       多年后回到呼伦贝尔参访,虽然看到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,看到了崭新的人文景象,感觉到了家乡求知识求进步的发展愿景,感受到了家乡人们的亲情厚谊,但是今天所看到的已经是昨日黄花,物是人非是历史的必然,小时候的故事和童年的记忆,随着年轮的增加而在变化着,自己感觉到了心里压力,感到了责任和义务,身在媒体圈我要宣传报道家乡的变化和成就,宣传报道家乡各种资源,把呼伦贝尔的文化产业成果推向世界的每个角落,让全球的人们不仅知道呼伦贝尔大草原,还有多民族的非遗、民俗、人文、各行各业的文化和经济建设情况。

(作者,续炳义,马来西亚华侨,国际华文媒体联盟主席,世界文化产业交流联合会会长,国际文化产业智库理事长,《海内外》杂志社社长)


2018年6月13日